时间:2021-10-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每周荐书第期-

-S.M.吉尔伯特苏珊·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

S.M.吉尔伯特苏珊·古芭著

杨莉馨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年2月

ISBN5

可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S.M.吉尔伯特(左)与苏珊·古芭(右)

当简?爱和罗切斯特跨越身份地位的差异,终于站在神父面前要宣誓结合时,一个疯女人的出现粉碎了简?爱的一切梦想,这个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这个疯女人毁掉了庄园,弄瞎了罗切斯特,自己也葬身火海,但也因此成全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姻缘。

本书问世前,大多数读者对伯莎这个疯女人并不太重视,自从有了本书,人们忽而重新发现了一个类别。这些疯女人公然无视“妇道”,花枝招展、野心勃勃、作恶多端、自取灭亡……但本书作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告诉我们,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她们将这个疯女人从阁楼上请下来,就是为了抨击父权主义文化对女性的精神束缚。

《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重读了19世纪著名女作家如简?奥斯汀、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作品,打破了民族、地域与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的疆界,将19世纪的英美女性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综合研究,梳理并归纳了构成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传统中一系列重要的意象、象征与隐喻,如天使、魔鬼、月光、水、面纱、蛛网等等。

此书自问世以来,以其激进的批评姿态和对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的全新阐释,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读/

初版序言

本书的写作,源自年秋天我们两人在印第安纳大学共同讲授的一门女性文学课程。我们在阅读了从简·奥斯汀(JaneAusten)、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到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Plath)等女性作家的作品之后,都震惊于它们在主题与想象力方面的一致性,而创作这些作品的作家在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时间和心理特征方面其实常常是相距甚远的。确实如此,即便在研究那些使用的文体差别很大的女性的成就时,我们也发现了一种开始清晰地显现出来的女性文学传统,这一传统受到许多女性读者和作家的共同推进和认同,然而却始终没有获得完整的定义。囚禁与逃跑的意象、用疯狂的重影作为驯顺的自我反叛社会的替身的幻想、通过冰天雪地的外部世界和激情似火的内心表达出来的有关身体不适的隐喻,等等,诸如此类的模式贯穿于这一传统之始终,并不断复现出来,与之相伴的还有对于厌食症、陌生环境恐惧症和幽闭症等的令人着迷的描述。

为了理解这一传统所产生的焦虑,我们对19世纪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进行了仔细的考察,因为在我们看来,19世纪似乎是女性作者可以不再采用匿名写作的方式的第一个阶段。然而,在研究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面对两个不同而又息息相关的问题:第一,19世纪的女性作家对她们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的认识;第二,她们自己所阅读的作品。我们发现,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在艺术当中,我们所研究的那些艺术家从事实与象征的两个层面上说,都处于受限制的状态。这些文学女性不仅被拘禁在男性占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的社会结构当中,还无可避免地陷落于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Stein)称之为“父权诗学”的特殊的文学建构之中。因为19世纪的一位女性作家不仅必须居住在男性拥有和建造的祖先的大厦(或茅舍)里,她还同样不得不待在男性作家创造的艺术之宫和小说之家中,承受种种约束。因此,我们决定对共同注意到的女性文学中令人震惊的一致性作出解释,其路径,就是对一种普遍的女性冲动进行考察,在这种冲动中,女性试图通过对自我、艺术和社会进行策略性的重新定义,逃离社会与文学的双重禁锢。

我们所使用的标题暗含了与《简·爱》有关的内容,这表明,我们尝试进行上面提及的重新界定工作的最初努力,是伴随着对于夏洛蒂·勃朗特的仔细阅读的,对我们来说,她的作品似乎为许多不同的女性焦虑和活动提供了一

种范式。因此,尽管我们努力想使本书大体上遵循根据作家的生平排列的编年体顺序,但是,夏洛蒂·勃朗特这位常常未能受到足够重视的19世纪小说家确实在我们的研究当中占据了一个中心的位置:通过对于她的小说作品的细致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呈现出一条新的路径,通过这条路径,我们得以对19世纪的所有女性作品进行阐释。但是,正如我们的目录表所显示出来的那样,我们又逐渐意识到,我们必须从勃朗特拓展开去,即便只是为了对她作出更加全面的理解也必须如此。在撰写我们著作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和其他许多女性主义者一样,我们试图涉及的,将不仅仅是一种主要的(以及受到忽视的)女性文学,而是一种整体上的(并受到忽视的)女性历史。

由于文学与历史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诸如格尔达·勒纳(GerdaLerner)、艾丽斯·罗西(AliceRossi)、安妮·道格拉斯(AnnDouglas)和玛莎·维西纳斯(MarthaVicinus)这样的社会历史学家们的著作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帮助,而且提醒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女性的历史在多大程度上被遗失或者被误解了。对于我们的工作来说更有助益的,是埃伦·莫尔斯(EllenMoers)和埃莱娜·肖瓦尔特(ElaineShowalter)最近通过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即19世纪的文学女性确实既有一个属于她们自己的文学,也有一个属于她们自己的文化——换句话说,到了19世纪,一个丰富的、获得清晰界定的女性文学亚文化业已形成,在这一亚文化群落内部,女性们自觉地阅读彼此的作品,并将彼此的作品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莫尔斯和肖瓦尔特

对这一亚文化群落的整个历史已经进行了出色的追踪,我们在此才可以细致地聚焦于我们认为对那段历史有着关键意义的部分19世纪文本;而在将来的写作计划中,我们打算对一些具有关键意义的20世纪文本进行相似的阅读。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文本就像是试金石一样,为我们理解女性以文学的形式对男性施加的文学攻击和压力作出反应的动力提供了样板。

文学文本能够施加一定的压力(或者至少体现出强制性的说服力量),这是我们经过研究获得的主要观点之一,因为当女性们一而再地成为被男性作者定义的对象之后,她们似乎也就自然而然地发觉有必要在她们自己的文本中使用男性的隐喻了,好像竭力想要理解它们的含义似的。因此,我们所使用的文学方法论是以这样的逻辑假设为前提的,即文学史既包含强有力的行为,也包含无可避免的反应。而更有可能的是,和那些现象学批评家加斯东·巴什拉尔(GastonBachelard)、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和J.希利斯·米勒(J.HillisMiller)一样,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既对那些导致隐喻产生的经验进行描述,又对那些导致经验产生的隐喻进行描述。

通过以这样一种实验的方式阅读隐喻,我们无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生活与所研究的文本结合在一起,因此,写作本书的过程对于我们俩来说所具有的脱胎换骨的意义,就和我们在此讨论的许多女性“尝试写作”的努力之于她们所产生的意义是一样的。我们的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写作带来了许多快乐。和大多数合作者一样,我们在本书的写作中是各有分工的:桑德拉·吉尔伯特负责写作有关《弥尔顿的女儿们》的部分,有关《教师》和《简·爱》的内容,还有关于《自我放弃的美学》和关于艾米莉·狄金森的部分;苏珊·古芭负责撰写关于简·奥斯汀的部分,关于《谢利》和《维莱特》的部分,还有关于乔治·艾略特的两章;至于对女性主义诗学的那个具有导言性质的探索,则是我们俩共同执笔的。但是,由于我们对各自撰写的部分不断交换意见和进行讨论,因此我们认为,我们的这部著作所代表的并不只是一种对话,而更多的是一种意见上的一致性。通过采用与女性作家修正“父权诗学”同样的方式对长期以来一直由男性定义的文学史进行重新定义,我们发现,彼此合作的过程给予我们一种至关重要的支持,使我们最终得以完成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除了我们两人之间的友谊之外,我们还幸运地得到了来自同事、朋友、学生、丈夫和孩子们的其他帮助。许多人给我们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他们包括弗雷德里克·阿默里、温迪·巴克、艾利西斯·布兰克里、提默西·波维、莫尼艾拉·道斯、罗伯特·格里芬、多罗瑞斯·葛罗思·路易斯、安妮·赫丁、罗伯特·霍普金斯、肯尼斯·约翰斯顿、辛西娅·基纳德、U.C.诺普夫马彻、温迪·科尔玛、里查德·列文、芭芭拉·克拉克·莫斯伯格和塞莱丝特·赖特,尤其是唐纳德·格雷的细致评论,常常对本书具有关键的意义。我们还要对其他许多人表示谢意。哈罗德·布鲁姆、蒂利·奥尔森、罗伯特·斯科尔斯、凯瑟琳·斯丁姆普森和露丝·斯通的鼓励都在不少重要的方面帮助了我们,我们还要特别感谢肯尼思·R.R.格罗斯·路易斯,正是他对这一计划的兴趣,才使得我们能够好几次共同在印第安纳大学执教,他美好的祝愿还将继续温暖我们的心房。在此,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我们的母校印第安纳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它们同样通过慷慨地提供旅费、研究补助金和夏季研究基金的方式而激励了我们,而这些是其他任何基金项目所无法做到的。

我们还必须感谢耶鲁大学出版社的相关人士,他们的帮助使得这本书的面世成为可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伽瑞特·斯特瓦特被出版社选为外部顾问,他是一位理想的读者,他的热情和洞察力对于我们的工作至关重要;艾伦·格雷厄姆则是一位完美的编辑,她以堪称楷模的耐心,帮助本书尽可能地趋于完善;还有利恩·瓦尔特瑞克,他是一位优秀而富有同情心的文字编辑,他出色的发问总是引领我们去寻找更好的答案。然而,如果没有艾迪丝·拉维斯竭尽全力地为我们进行手稿的准备,上述努力也只是枉然,因此,我们也必须感谢她。同时还要感谢弗吉尼亚·弗兰奇夫人,如果没有她帮着看护孩子,我们的写作也将是不可能的。此外,特里西娅·鲁腾斯和罗杰·吉尔伯特帮助我们做了索引,艾莉·弗莱和阿丽松·希尔顿也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如今,值此书出版之际,我们还想指出的是,我们同样感念霍普维尔·塞尔比。最后,我们还想强调的,也是对我们两个人来说始终至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丈夫埃利奥特·吉尔伯特和爱德华·古芭提供了修正性的建议和评论,还有我们的孩子罗杰·吉尔伯特、凯西·吉尔伯特、苏珊娜·吉尔伯特和莫莱·古芭、西蒙娜·古芭,他们所有人共同赋予了我们以快乐的生命。

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古芭

·点击以下标题可跳至前期荐书·

每周荐书第1期贝克特《梦中佳人至庸女》

每周荐书第2期福柯《说真话的勇气》

每周荐书第3期纳博科夫《尼古拉·果戈里》

每周荐书第4期阿甘本《论友爱》

每周荐书第5期阿甘本《神圣人》

每周荐书第6期《费顿经典:时间的回归》

每周荐书第7期卡佛《需要时,就给我电话》

每周荐书第8期尤瑟纳尔《虔诚的回忆》

每周荐书第9期德勒兹《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

每周荐书第10期彼得?盖伊《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每周荐书第11期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

每周荐书第12期莫里斯?布朗肖《无尽的谈话》

每周荐书第13期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每周荐书第14期伊哈布·哈桑《后现代转向》

每周荐书第15期于贝尔·达米施《云的理论》

每周荐书第16期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剖析》

每周荐书第17期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

每周荐书第18期萨缪尔·贝克特《碎片集:杂谈及一个戏剧片段》

每周荐书第19期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

每周荐书第20期尤瑟纳尔《北方档案》

每周荐书第21期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你说“喂”之前》

每周荐书第22期克洛德·西蒙《四次讲座》

每周荐书第23期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每周荐书第24期迈克尔·弗雷德《艺术与物性》

每周荐书第25期汉斯?贝尔廷《脸的历史》

每周荐书第26期尤瑟纳尔《何谓永恒》

每周荐书第27期罗伯特·休斯《绝对批评:关于艺术和艺术家的评论》

每周荐书第28期迪迪埃·埃里蓬《米歇尔?福柯传》

每周荐书第29期瓦尔特·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

每周荐书第30期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每周荐书第31期伊塔洛·卡尔维诺《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每周荐书第32期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每周荐书第33期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每周荐书第34期吉奥乔·阿甘本《剩余的时间》

每周荐书第35期马克·罗斯科《艺术何为》

每周荐书第36期乔治·巴塔耶《内在体验》

每周荐书第37期伊丽莎白?扬-布鲁尔《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

每周荐书第38期保罗·H.弗莱《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

每周荐书第39期罗兰·巴特《恋人絮语》

每周荐书第40期特里·伊格尔顿《如何读诗》

每周荐书第41期莫里斯·梅洛-庞蒂《世界的散文》

每周荐书第42期《导读布朗肖》

每周荐书第43期A.S.拜厄特《论历史与故事》

每周荐书第44期奥克塔维奥?帕斯《泥淖之子》

每周荐书第45期保罗·策兰《罂粟与记忆》

每周荐书第46期罗兰·巴特《神话修辞术》

每周荐书第47期安瑟姆·基弗《艺术在没落中升起》

每周荐书第48期卢契亚诺?贝里奥《记忆未来》

每周荐书第49期谢默斯·希尼《希尼三十年文选》

每周荐书第50期翁托南?阿铎《剧场及其复象》

每周荐书第51期辛波丝卡《给所有昨日的诗》

每周荐书第52期乔治·佩雷克《人生拼图版》

每周荐书第53期加塔利德勒兹《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二):千高原》

每周荐书第54期纳博科夫《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

每周荐书第55期毛尖《夜短梦长》

每周荐书第56期科斯托拉尼·德若《夜神科尔内尔》

每周荐书第57期乔治·巴塔耶《眼睛的故事丨圣神·死人》

每周荐书第58期胡戈·弗里德里希《现代诗歌的结构》

每周荐书第59期W.H.奥登《染匠之手》

每周荐书第60期吉奥乔·阿甘本《万物的签名》

每周荐书第61期瓦雷里《德加,舞蹈,素描》

每周荐书第62期斯图尔特·肯德尔《巴塔耶》

每周荐书第63期廖内洛·文杜里《艺术批评史》

每周荐书第64期卡尔维诺《文学机器》

每周荐书第65期理查德·布劳提根《在美国钓鳟鱼》

每周荐书第66期E·M·齐奥朗《眼泪与圣徒》

每周荐书第67期恩斯特·R.库尔提乌斯《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

每周荐书第68期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

每周荐书第69期斯拉沃热·齐泽克《视差之见》

每周荐书第70期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

每周荐书第71期库尔特·冯内古特《欢迎来到猴子馆》

每周荐书第72期罗伯特·弗罗斯特《罗伯特·弗罗斯特校园谈话录》

每周荐书第73期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

每周荐书第74期黄昱宁《八部半》

每周荐书第75期勒内·夏尔《愤怒与神秘》

每周荐书第76期朱利安·格拉克《阴郁的美男子》

每周荐书第77期詹姆斯·E.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

每周荐书第78期莫里斯·梅洛-庞蒂《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每周荐书第79期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每周荐书第80期纳博科夫《独抒己见》每周荐书第81期汪民安宋晓萍《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每周荐书第82期伊塔洛·卡尔维诺《文字世界和非文字世界》每周荐书第83期坂口安吾《堕落论》每周荐书第84期约翰·契弗《沃普萧纪事》每周荐书第85期毛姆《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每周荐书第86期阿道司·赫胥黎《知觉之门》每周荐书第87期吉奥乔·阿甘本《普尔奇内拉或献给孩童的嬉游曲》每周荐书第88期毛尖《一寸灰》每周荐书第89期夏莹《青年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每周荐书第90期路易·阿尔都塞《来日方长》每周荐书第91期阿蒂尔·兰波《彩画集》每周荐书第92期让·鲍德里亚《物体系》每周荐书第93期詹姆斯·乔伊斯《乔伊斯书信集》每周荐书第94期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每周荐书第95期恩斯特·克里斯奥托·库尔茨《艺术家的形象》每周荐书第96期赫尔曼·麦尔维尔《阳台故事集》每周荐书第97期米歇尔·莱里斯《成人之年》每周荐书第98期乔治·巴塔耶《艺术的诞生:拉斯科奇迹》每周荐书第99期莱昂内尔·特里林《文学体验导引》每周荐书第期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说吧,记忆》每周荐书第期文森特·里奇《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美国文学批评》每周荐书第期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每周荐书第期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每周荐书第期米歇尔·福柯编《双性人巴尔班》每周荐书第期约瑟夫·弗兰克《陀思妥耶夫斯基》每周荐书第期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每周荐书第期中原中也《山羊之歌》每周荐书第期彼得·汉德克《骂观众》每周荐书第期德里克·贾曼《现代自然》每周荐书第期伊塔洛·卡尔维诺《论童话》每周荐书第期罗兰·巴尔特《声音的种子》每周荐书第期吉尔·德勒兹《差异与重复》

每周荐书第期朱利安·格拉克《沙岸风云》

每周荐书期乔治·莱文《世俗主义之乐》

每周荐书期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

每周荐书期哈罗德·布鲁姆《神圣真理的毁灭》

每周荐书期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

每周荐书期英格玛·伯格曼《魔灯》

点击可查看:

年,上河都做了哪些好书

年度总结

年,上河都做了哪些好书

年度总结

编辑

LY

投稿信箱:shzycult

.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4006677657.com/lzjg/lzjg/166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