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2-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一小朵蓝开在天空,倾向于平静一小朵蓝抵达炉火,询问着内心更深的蓝在铁片,图纸,沾满油腻的手套机器上轰鸣着的蓝,它滑落出一截小小的春天,对一个人的爱情像火,在锻打的铁片间,是蓝的像花,开在窗外的梨树,是蓝的他浅颜色的秘密,更远的——荔枝林间,白色的鸟开始叫唤去年的花落成一片蓝,在我的双眼里游移。蓝,一些在焊接的火焰,它的身体在摇晃,我模糊的念头和清晰的内心生长,盛开一片轻微的蓝在爱里静谧的蓝是打工生活的另一面,它的轻它的浅,容易逝去的也容易霜冻的爱在流浪飘泊中像微暗的蓝照耀着我除了爱,除了蓝色的星光,叹息机台上的铁屑,纸片,它们用低低的声音抹去车间的喧嚣,奔波,劳累。剩下一片蓝在爱里开出着一片憧憬,一个未来的梦境

诗歌就是生活,欢迎来到由封面新闻、成都广播电视台与《草堂》诗刊联合推出的“草堂读诗”,我是读诗人涓子。刚刚大家听到的是郑小琼的诗作《蓝》。80后诗人郑小琼,四川南充人,年南下打工,并开始写诗,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山花》《星星》等。出版诗集《女工记》《玫瑰庄园》《黄麻岭》《郑小琼诗选》《纯种植物》《人行天桥》等十部。

曾是一名工厂工人的郑小琼,把打工中生活中所有的辛酸和苦痛,以及漂泊异乡的孤独感,凝固下来,变成了一行行灵动的诗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她的故事。

郑小琼年出生在四川南充的一个村庄里。年,初中毕业的郑小琼,进入南充卫校学习。毕业后,医院工作的机会,医院里当了一段时间的护士。但是这里看不到希望,所以郑小琼不顾家人反对,像无数农村青年一样,卷起行囊,背井离乡,踏上了漫漫打工路。她进过鞋厂、家具厂、毛织厂、玩具厂等,也被招工骗子骗过,还进过一家黑工厂。频繁换厂的结果,就是生活更加举步维艰。

几番辗转,郑小琼来到广东东莞一个叫黄麻岭的小镇,在一家五金工厂站住脚,当了一名流水线工人。在工厂里,她编号,每天的工作就是重复着在机台上取下两斤多重的铁块,再按开关用超声波轧孔。她最多一天打过一万三千多个孔。为了生存,郑小琼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日的劳动强度让她几乎无心与外界联系,平时辛苦、郁闷的时候,郑小琼就将自己封闭起来,一下班便趴在铁架床上,写乡愁,诉苦闷。从最初涂鸦式的宣泄,到慢慢显出诗歌的模样。后来郑小琼试着把一首小诗《荷》投到东莞《大岭报》,不料竟很快发表,这让她“一下子看到了生活的亮色与寄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工厂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冰冷的,但对郑小琼来说却是一座火山,让她迸发出无尽的灵感。一旦灵感涌来,不管在食堂、车间甚或是厕所,她都会随手记在小纸片上。晚上回到宿舍,再倚着床头在产品合格纸或报表背面誊写整齐。她狂热地写下去,诗稿很快就积累了一尺多高。偷偷写诗的她,被工友们戏称为“地下党”。

空闲的时候,郑小琼除了写诗就是如饥似渴地看书,历史、宗教、哲学,甚至《孙子兵法》她也囫囵吞咽下去。广泛而扎实的阅读让她的心灵与诗歌一起,变得深刻、丰富,充满力量。她写诗,也写散文、小说和评论,产量和质量都很高,勤奋得令人吃惊。她的作品遍地开花,甚至刊发在文坛顶级刊物《人民文学》和《诗刊》上。她迅速引起了文坛前辈的瞩目。

接近八年的工厂生活,带给郑小琼价值观、世界观的改变,也决定了她观察事物的视角,影响着她对诗歌意象的探索。当年在工厂流水线上,她也许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偶遇诗歌。她用诗歌表达自我,也用诗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4006677657.com/lzyy/lzyy/180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