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苏轼是北宋的大文豪,他在临终时曾给儿子写下一首诗,短短四句,却道出人生大智慧。

《观潮》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一开始看到这首诗时,以为是后人误传,第一句和第四句怎么一模一样?

后来才发现这是苏轼故意为之,而这首诗也是脱胎于青原惟信禅师的“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晚年的苏轼参禅悟道已登堂入室,他听闻儿子苏过中山府任通判,便写下了这样一首禅诗来提点儿子。

他不提自己的官场经历,而是从令无数人向往的两处风景说起。

朦胧美丽的庐山烟雨,波澜壮阔的钱塘江大潮,是何等的神奇,令人心向往之,这一生若是无法亲见,该是何等的遗憾!

可是当看到了庐山蒙蒙烟雨,钱塘浩浩大潮,有人觉得不虚此行,有人却觉得不过如此。

是庐山烟雨和钱塘大潮徒有其名吗?

并不是的,只是当你完成了心中的执念,澎湃的心潮已平复,那么自然就不会那般激动。

这是一种经历过世事沧桑后的淡然。

那么苏轼为何会给儿子写这样一首诗呢?这得从他的官场经历说起。

他在21岁那年,便和弟弟苏辙跟着父亲苏澈进京赶考。

在考场上,他写《刑赏忠厚之至论》,当时的文坛泰斗欧阳修读后赞不绝口。

在欧阳修的极力推荐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但后来他的母亲、父亲相继病逝,他和弟弟只能回乡守孝。

一直到了年,他通过制科考试(科举之外的非常规选拔人才的考试),开始步入官场。

此时的他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本想着大干一番事业,却赶上了“王安石变法”。

因反对新法,和王安石政见不合,他自请离开京城,到外地为官。

虽然表面上是自愿,但其实他的内心到底也是有几分意难平的。

年,他由徐州调任湖州,按照惯例,向朝廷上书了一封谢表,而正是这份《湖州谢上表》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命运。

当时就有人说他目无朝廷,妄自尊大。

当然单凭“新进”、“生事”这些反对新政的字眼,并不足以定苏轼的罪。

那时御史台有个叫“舒亶”的,早就看苏轼不顺眼,想搞垮他,于是花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从苏轼的诗词中又找到了他反对新法的证据,将这些证据上呈皇帝。

宋神宗看后大怒,当即下令逮捕苏轼,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对于御史台的指控,苏轼大都承认了。

李定、舒亶这些人都是铆足了劲儿要置苏轼于死地,幸好还有很多正义之士为他求情,再加上宋太祖早有誓约,除非谋反,否则不杀大臣。

故而苏轼逃了一命,最终被贬到了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那年他44岁,正值壮年,却要在偏僻的黄州混日子,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

但他却在这期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念奴娇》、《定风波》等等都是这段时间所写的。

这也正是他为后人所钦佩之处,“一蓑烟雨任平生”。

而此时的他对于官场仕途是什么态度呢?

在黄州的时候,爱妾朝云曾给他生下一个儿子,在儿子的洗三宴上,他曾写过这样一句诗“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这两句诗的大意就是:大官还是要做的,只是不要像他一样经受磨难。

其实,也很好理解,古代读书人最好的出路就是科举入仕,即使他遭受劫难,还是觉得应该走仕途之路。

但是我们再来看看他临终给苏过的这首诗,这是在劝诫儿子不要过于执迷官场,显然这时他的心境又发生了变化。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被贬黄州后,苏轼曾有过短暂的“东山再起”。

年,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重新起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而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就被各种打压。

苏轼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召回朝廷。

但他又看不惯旧党一味排挤新党人员,于是旧党的人就认为他是“叛徒”,搞得是里外不是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再次请求外调。

过了几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新党又得到重用。

而苏轼再次被贬至惠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岭南一带”。

岭南在唐宋是令人闻风色变的荒蛮之地,而苏轼却在岭南高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实在令人佩服。

然而岭南还不是他被贬的终点,年,已经62岁的苏轼被一叶扁舟送到了儋州(海南岛)。

据说在宋朝,流放海南岛是仅比满门抄斩轻一等的处罚,若换了其他人估计早就凄凄惨惨戚戚。

可是苏轼却乐呵呵地道:“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将儋州当成了第二故乡,在那里兴办学堂,开创教育,很多人都将他当成了儋州文化的开拓者。

一直到了年,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北归。

而他在北归的途中听闻儿子苏过出任中山府任通判,于是便有了这首《观潮》。

他经历了东山再起,流落儋州,早已看透宦海的沉浮,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醉心功名,沉迷官场仕途,于是便以此诗来做警示。

这首诗表面上是说的“庐山烟雨”和“浙江潮”,但其实只是以此为喻,指代世间万物。

在他看来,世间万物不过如此。

每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

既然如此,又何必苦苦追求,执迷不悟呢?

苏轼这里不是不让儿子追求功名利禄,只是不想他沉迷其中罢了。

叔本华曾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虽然很悲观,但也很有道理。

每个人的一生都该有所追求,方不负来这世上一遭,但是切莫让这追求成了执念,迷了你的双眼,束缚了你的脚步。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人生无常,我们总是试图抓住点什么,却常常徒劳无功。

既然如此,何不潇洒放开呢?

看淡,放下,你会发现世间万物,就像“庐山烟雨”,不过如此罢了。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4006677657.com/lzgx/lzgx/181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