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设计求职招聘QQ群 http://nvrenjkw.com/nxzx/5469.html

散文在创作时是可以虚构的,也是必须虚构的。

但是,虚构只是一种表达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去表达情感。

什么是散文?有必要更专业地去认识这一文体

提到散文,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大概就是中小学老师口中的“形散神不散”,或者也叫做“形散神聚”。

这个没有错,但只是描述了散文在结构上的可有可无的特征。

这个特征在什么情况下有效?就是在判定文体的时候,如果一篇文章结构比较散乱,各个部分衔接可能不太顺畅,但是文章各部分之间又能找到内在的联系,共同在表述同一种情感,我们可以忽略这篇文章结构上的不足,不会将其认定为“跑题”等劣质文章。

换句话说,“形散神不散”只是散文创作的最低标准。真正好的作品必然是在结构与内容上都达到极高的水平。

那么,散文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呢?

就像刚才讲的,最低标准下都不能缺少的部分,就是散文最中心的价值,那就是“神”。这个“神”指的不是内容,而是作者通过内容所表露出的“真情实感”。

没有“真情实感”,那就不成为散文。

从这一角度看,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的方式,都是可以虚构的,只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存在,散文就可以存在。

散文为何会允许“虚构”?不虚构是无法出现散文的

“散文”是文学的一种,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句话我想很多人都不陌生。

如果从专业一点的角度来解释,那就是文学追求的不是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真实。

文学将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提炼出来,或放大事件的某一方面,以此来达到劝诫、警醒、熏陶读者的效果。

也就是说,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要对真实生活进行适当的虚构。

如果从形象一点来解释,文学就是“说得和真的一样”,但实际上是假的。

只是如实地描述真实发生的事情,那不是文学,那是历史。历史的要求就是“说出来就是真的”。

所以,文学必须进行适当地虚构。散文是文学的一种,故散文的创作也是必须要有虚构成分的。

除了要分清“文学”和“历史”的区别,更要分清“散文”和“新闻”的区别。

完全不虚构的文章不是文学类的文章,而是新闻类的文章。

新闻类文章要讲求时效性、真实性和客观性,所以一件事情是什么就是什么,如何表述无关紧要,写得简短、写得华丽、写得丰富都无所谓,只要如实地描述出事件的始末,不带个人立场就可以了。

但是,新闻类文章写法进入文学领域,出现的特殊文体就是“报告文学”,这是散文的一种。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报告文学”是出现了虚构手法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会更形象一点。

“报告文学”的著名作者徐迟,他有一篇代表作《哥德巴赫猜想》,讲述的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对我国乃至世界数学领域的贡献。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生动、耐读,叙述很有趣味性,语言也带有了很强的时代特征。这些内容很明显的是带有作者主观情绪的,很多措辞只能见于那个时代的文章中,现实生活里几乎不会发生。

但是,如此创作有利于更好地树立陈景润的形象,虽然他本人没有说过那些话,甚至可能都没有想过那些事,但是其所作所为所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那么,在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何妨虚构一写呢?

散文为何要虚构?一切为了情感而服务

我国现代散文有三大高峰,分别以三位著名作家为代表,即巴金、杨朔、余秋雨。

其中巴金和余秋雨肯定是被大众所熟知的,杨朔的作品我想很多人都读过或者听过,有不少也被选入了中学教材之中,比如《香山红叶》、《泰山极顶》、《荔枝蜜》等等。

杨朔写作有一个非常非常明显的特征,他特别喜欢在文章末尾安排一个旧时代的人,来与新时代的生活进行对比,以此来突出新时代的美好。

一篇文章如此,叫做“手法”;篇篇文章如此,叫做“模式”。

杨朔的这种写法被称作“杨朔模式”,是一种非常明显的虚构。这个旧时代的人是作者假想出来的,用它来衬托新时代,更好地抒发对新生活的赞美。

当下散文创作较有名气的作家贾平凹就继承了这种风格,他在文章的结尾处往往也会安排一个老人,通过老人之口来说:“娃呀,……”,以此来讲述他要表达的情感、哲思等等内容。

虽然我们清楚地知道杨朔、贾平凹等人的作品在结尾处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并不惹人反感。

即使事情是假的,人物是假的,时间也是假的,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作者在其中有着真切的情感蕴含,那就能给读者带来感染力。

这就是散文的魅力。

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丧失了真实情感的“散文”,必然会失去感人的魅力,我们会对这样的文字感觉“矫情”、“虚伪”,会产生一种发自心底的厌恶。

“唐宋八大家”中为何没有李白和杜甫?没有才正常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4006677657.com/lzzp/lzzp/186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