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若以两字概括苏轼其人,天才?刚毅?苏轼去世前在其画像上自题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提到苏轼,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文学大家以及他那些充满着抱负的诗词。

的确,苏轼也渴望有所作为,但在政治道路上却备受挫折。先后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在贬所度过了艰难的十几年。这满腔热忱却遇到了冰冷的现实,于是苏轼只能寄情于诗词中。

因而我们可以说,作为政治家苏轼,他所谓的“黄州、惠州、儋州”的“功业论”无疑是一种自嘲,但这却是文学家苏轼创作生涯的真实写照。

他的《赤壁赋》《寒食雨二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是在这三个时期完成的,并且涉及到了散文、诗词等体裁,这恰恰也证明了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之说。

自唐代繁荣的文化及唐代诗人的探索将诗歌创作推向鼎峰以后,贬谪作品便在诗歌史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古人谪居贬所,他们没有现代的娱乐工具,只能作诗词,发其凄苦之音,例如刘禹锡、柳宗元等等。

处于逆境中的苏轼,也要写写诗词,去消化他内心的不满、愤懑等各种不良情绪。因而,他的文字中自然也免不了有消沉、愤懑的一面,如在黄州时期所作的《寒食雨二首》:“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寒食前后,阴雨绵绵,萧瑟如秋,诗人远离京华,贬到黄州已三年。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夜晚独寝,听着雨打海棠的声音,不禁感慨其身如寄,如夜雨过后的海棠花,风雨后便是凋零,字里行间皆是贬谪之悲。

虽然苏轼偶尔也会发现他的小屋就像风雨中的渔舟,笼罩在朦胧水气之中的乐趣,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诗人所处的环境又是如何呢?“破灶”、“湿苇”度日,“寒菜”果腹,眼前所见,又是乌鸦衔来没有烧完的纸币。

而此时,身在异乡的苏轼,遥望故里,却是满目荒凉,归期也是遥遥无期。此情此景,虽然我们不能感同身受,但试想身处其中的苏轼又怎么能不满是苦闷呢?

但如果苏轼一味沉浸在这样的苦闷之中,那么久而久之,在读者眼中,只能看到一个处在社会底端,整日无病呻吟的文人,而不是文学大家苏轼。

在宋代三教合一背景的影响下,加上苏轼本身思想比较通达,因而在现实的压抑下,他能够做到对现实环境的超越,把儒家的坚毅精神、老庄对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如此心境下写出的诗词,就会呈现出与《寒食雨二首》完全不同的风格。

先看苏诗,以《初到黄州》为例。此诗缘起,便是上文所提到的“乌台诗案”,苏轼被贬至黄州,如果以现在的眼光去审视那时候的黄州,想到的大概就是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等等,但是初抵达黄州的苏轼,面对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却是豁然开朗,为之一振。

题为“初到”,两字便能看出苏轼的一颗平常心,与其说是贬谪,不如说出游至此地。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以自嘲之语开头,此前苏轼位卑,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三州知州,到湖州两月便下御史台牢狱,抱负成空,历经忧患,才知道以前为仕途四处奔波,执著于功名实在是“荒唐”。

但诗人并非是陷入绝境,无法自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看到“长江绕郭”便联想到有鲜美的鱼可吃,看到满山的竹子,就好像已经闻到了笋的香味。即使此处荒凉,但是这赏心悦目的山水,还有美味,让人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诗人进一步自嘲,贬谪之人,“员外置”又如何呢?与其自怨自艾,不如随遇而安,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

可惜自己无用之人,还要白白领用官家的俸禄。从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出,人生之沉浮荣辱,对于苏轼来说,已经不足为之苦闷不堪,身虽拘于天地,但心可以放出物外。这就是所谓的“吾心安处,即是吾乡”。

在苏轼的其他诗歌中亦能体现他对于痛苦的傲视与超越,比如他的《食荔支二首》,贬所荒僻,在他的笔下却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再看苏词,其代表作品《定风波》,出游归来途中,风雨骤然而至,苏轼又是如何自得其乐的呢?

雨横风狂,穿林打叶,在没有雨具的情况下,如何做到不受骤风急雨的影响呢?在作者看来,那就是莫听风雨打在树叶上面的声音,言外之意,要摒弃外物的影响,寻求内心的平静,因而不妨在风雨中且慢行且吟唱,岂不快哉!

虽只有“竹杖芒鞋”,但仍能快意风雨。苏轼借此,表明自己的态度:经历了政治上的风雨飘摇,始觉“竹杖芒鞋”的平淡生活,比轻裘肥马的贵族生活更为可贵。

词的下阕,苏轼描写了两幅景象,一面是春风料峭,酒醒微冷,另一面是山头斜阳,相迎送暖,人生亦是如此,惊涛骇浪是生活,风平浪静也是生活,内心的惊涛骇浪总会归于平静。

苏轼在这里描绘了一幅风雨醉归图,图画以外,细细品味,苏轼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境。风雨是内心的风雨,只要内心不惧,就能够超越外物。

面对着复杂的政治环境,最难的并不是如何做到身心皆能处江湖之远,而是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超然物外,不为形体所拘。

苏轼诗词中所体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成为了后代文人景仰的人生范式: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围绕为苏轼周围的“苏门六君子”以及王安石等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苏轼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或许也是陶渊明所说的“心远地自偏”妙处所在。

时至今日,其实也有很多人在陷入逆境时就想向古人那样,远离尘世中的一切,追求平淡生活。但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舍的联系,没有一个人的世外桃源。因此,我们也应该像苏轼这样,人生无论在何种境地,都应该活出别样的精彩。

编辑:张圣平

摇摇晃晃,晃晃摇摇。品味云端,坠入生活。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4006677657.com/lzyy/lzyy/181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