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9-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写在开篇:

崩密列从被遗弃到现在都没有修缮过,所以他的损坏一直在加剧,已经无法看出整体结构,供游客参观的区域也有限,如果漫步于没有光线的回廊中,给人一种探险的感觉。

女王宫,可能是因为她的红色材质的关系,依然保持了相对较完整的整体,壁画也依稀还能够看清楚,与其他古迹的相似性较少,风格独特,但也已是斑斑点点。

前往崩密列,在罗洛寺前合影!

崩密列,依稀可见被遗弃的伤痛

网上曾流传这些话:“去过吴哥窟,但没去过崩密列,那你的吴哥之行将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崩密列、女王宫等外圈景点让人震撼的不是他们的存在,而是正在消失的他们。”从网上看到这些话时我并没有太大的感触,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一个人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很多事情都不能刻骨铭心。

2月25日,早上六点我们就出发了,当我们的汽车颠簸了近两个小时后到达崩密列。

有读者求看前篇文中提到的司机Bruce照片,本期提供,如下图:

在去往崩密列的路上,我看到的是真实的柬埔寨人的生活,农村居民的传统房屋大多为高脚屋。房屋建在1~2米的木桩上,稻草或棕榈叶盖屋顶。墙用棕榈叶编织而成。蔑条编织的席子铺作地板,用扶梯上下,房屋四壁开有窗户。这里的人很多都打赤脚,不仅是因为经济条件而且这里常年高温,炎热的天气,让这里的居民养成了这种习惯,所以他们的皮肤很多都带着东南亚黝黑的特色。

去往崩密列的路上随拍柬埔寨乡村!

当我们到达崩密列的入口时,依然给人一种“凄凉”之感,这里曾经是建造吴哥窟的“试金石”却在建成后就被废弃,听司机Bruce说,当时的高棉王朝建造吴哥窟时很多的石块就从荔枝山和崩密列运送过去,古代没有发达的运输工具,据说,当时用灌溉的原理,通过水的传送将这些石块运送到远在几十公里的吴哥窟。虽然,没有古代中国人建造的宫殿那般辉煌,没有那么“高大上”,但你不得不佩服他们,就是用这么“土”的方法早就了人类史上最大的佛教建筑群。

崩密列里随处可见的碎石↑↑↑

进入崩密列,满地的碎石,杂乱无序,碎石随时都有崩塌的感觉,所以,这里建了栈道方便游客观赏。我们几个都是中规中矩的游客,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在碎石堆里穿梭。曾经在一个人的游记里看到他这样写道:“攀爬在崩密列的碎石上,有种野性的乐趣,我穿着一双并不适于运动的薄底凉鞋,依靠脚底与石块的抓合爬到乱石顶上,坐在窗户边上,脚感受到的石块的坚硬、棱角与苔藓的湿滑,就是对崩密列最直观的印象。”虽然没有他那种野性,但走在栈道上,还是能够深深的感受到这里曾经的辉煌被摧毁的、被遗弃的心痛,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在还不会开口说话时被父母放弃,心中有种恨不知道如何表达,毕竟这是一旦被毁就永远不会再有的遗址。

相偎相依

崩密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门口的那颗大树,将根深深的扎在城墙上,与崩密列共存亡,我不知道是大树不远放弃这里还是城墙不愿离开大树的庇护,因为一旦没有了树根的依偎,那墙、那门可能我们早就看不到了,所以,感谢那些大树,为人类能够看到这些遗迹而牺牲它们自己。

盘根错节

女王宫,精巧而不失端庄

女王宫位于吴哥古迹群游览路线的最外圈,距通王城东北约21公里的荔枝山旁,离暹粒较远,一般自助游会选择包汽车前往,从崩密列出来,大家都已疲惫不堪,所以,我不知道从崩密列到女王宫花了多少时间,只是在一觉起来后,司机师傅就告诉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其实,很多壁画,当时我们并不太清楚他们里面讲的是关于什么的故事,回来后翻阅资料才更加了解他们的内涵,对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建筑更加肃然起敬!)

女人的城堡——女王宫

女王宫包含了“女人的城堡”的意思,据说是作为主持吴哥王朝朝政的国师雅那发哈拉的家庙修建的。女王宫是一座围墙长约米的小型寺院,供奉着湿婆神和毗湿奴神。

女王宫里的四大坐骑!

女王宫以小巧玲珑、精致剔透而著名。整座建筑物都是以粉红色的砂岩建成,不管从整体的建筑还是细部的雕刻来欣赏,都让人惊叹。女王宫的建筑物上,所有的石柱、屋顶、山檐,甚至基座,目力所及,都雕刻了极其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女王宫壁画坐骑壁画

女王宫每一块石头都在述说着故事。十头二十臂的恶魔罗婆那发力,天摇地动,猛兽惊吓得纷纷逃跑之际不忘回头张望,面露恐慌。湿婆的妃子乌玛也花容失色,跳上了湿婆的膝上。↓↓↓

天空之神因陀罗骑着他的三头象爱罗婆多,为熄灭伽陀婆森林的大火而造雨↓↓↓

我赞叹神话故事的多姿多彩,也惊讶工匠们出神入化的雕刻艺术。这就是,为什么女王宫被喻为“高棉艺术之钻”。

(备注:未完待续)

钟水龙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4006677657.com/lzst/lzst/177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