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18荔枝山的飞瀑

荔枝山,原名“八角山”,也称“库兰山”。位于吴哥通王城之北,相距甚远,约有50余公里,开车而往约需1~2个小时。且山路崎岖,故而游人罕至。不过,荔枝山之名,应该与中国颇有些渊源。相传,当年元朝使节到访吴哥时,同行的周达观,曾将随船带来的荔枝种子,赠予此山附近的居民,并种之于此山之上。后来,荔枝长满山坡,因此得名。周达观一行,从来至归,一共历时三年,而在吴哥的时间不过一年,从播种到长满山坡应该要不少个年头。所以假如真有此景,周使臣应该也无缘看到了,想来有点可惜。荔枝山,今已不见挂满枝头的荔枝——香蕉倒是不少。之所以要去,是因为柬埔寨本就名山不多;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虽然不求仁智之名,但如果能得一山又得其水,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得悉荔枝山上有飞瀑,就要忍不住前往了——显然不是冲着吃荔枝去的。荔枝山顶上的寺庙,既像印度教的,也像佛教的,是它们共同的圣地。摄影:陈三秋荔枝山的寺庙中,有两三座是佛教寺庙,庙中多供奉着金佛。还有些供奉印度教的神,比如湿婆。在这里,湿婆是一尊躺舞着的、混合型“美人鱼像”:上身是女舞者,下身是“摩卡罗”——这象征着无穷无尽。对于印度教信徒来说,这尊圣像,是阐释这位跳舞的“毁灭之神”无限怜悯和宇宙力量的一种形象化启示。荔枝山上这尊佛像雕塑,似乎在告诉人们,那个印度教盛行的时代,已然远去。摄影:陈三秋而山上供奉的这尊“美人鱼像”,它是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湿婆的化身。摄影:陈三秋其实荔枝山并不高,之所以会觉得路途遥远、上山漫长,是因为路坡较多且要绕行罢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荔枝山之“名”,则是其瀑布无疑了。荔枝山的飞瀑:这是柬埔寨不多见的瀑布,吸引着很多人,来此避暑。摄影:陈三秋荔枝山瀑布,位于波列昂通寺的西南,一处位于暹粒河上游的、开阔的山谷之间。也就是说出寺之后,拐行过一段山路才能到达。此瀑分为两段:上游一段宽且温和,下游一段则宽约百米、其势奔急。其中,上游一段从茂林深处缓缓流至,经由一处十余米高的断层,并顺着石壁淌下,故多了些温婉柔和;然后便侧泻在一块千余见方的石台之上。石台相对平坦,上面刻着个方方整整的林伽图雕,底座则是约尼,任由瀑水在其上方,经年流淌。石台还可以入内,在水中嬉戏;石台侧旁近水的岩石上,雕刻着印度教和婆罗门教的神像——湿婆像,两者共同引为一景。荔枝山瀑潭下的印度教圣物:林伽与约尼。这里也是吴哥王朝的发源地。摄影:陈三秋下游一段,相距上游约数百米,会有土路和木阶引导而下。由于上游之水,经前一段的蓄积之后,再度流下,当遇到一处30余米高的峭壁断崖,并陡然跌落时,便会有万马奔腾之势,是为飞瀑。飞瀑两侧山谷,由密林夹峙,将白瀑之美,突出得非常写意。飞瀑之下的水潭之中,则是巨石如林,所以当水急坠其上,水花四溅,响如惊雷。被溅起的碎水珠,便化成水雾,随风飘飞,仿如幻境。有人说,荔枝山就像是一头巨狮,静静地伏卧在暹粒的莽原之上。这是比较形象的比喻,更能揭示出两者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荔枝山,就没有吴哥城。因为修建“大小吴哥”、万千寺庙的石头大都出自此山的7处采石场。辉煌一时的吴哥古城不是一日建成的,想想当年脚下的这个山下,一定是经常象阵如林、人声鼎沸,无比喧哗吧。可能也只有荔枝山未曾改变——飞瀑仍在,流淌千年!年11月22日于金陵,午后-黄昏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4006677657.com/lzjg/lzjg/159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