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立春一过,万物滋生。春风一吹,各种绿莹莹、鲜嫩嫩的野菜就迫不及待的冒出头来,香椿在枝头舒展出了柔嫩的叶片,春笋从地里钻出了小小的尖头,这种时候,正觉满腹油腻的人们,很难抵御它们清鲜水灵的诱惑。所谓野菜,指的是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它们没有经过人工培育,更没有化肥和农药,自由生长在山野之间,吸取日月精华,采集天地灵气,是大自然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马齿苋

马齿苋俗称马蜂草、马蜂菜,它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故又称五行草。鲜食干食均可,作草当粮都行,而且有着很好的医疗作用,因此民间也叫它长命菜、长寿菜,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野菜。

马齿苋生食、烹食均可,柔软的茎可像菠菜一样烹制。不过如果对它强烈的味道不太习惯的话,就不要用太多。马齿苋茎顶部的叶子很柔软,可以像豆瓣菜一样烹食,可用来做汤或用于凉拌。或者将马齿苋剁碎后包包子、摊菜饼,口感滑爽,清热解腻。

蕨菜

明代罗永恭曾这样描写蕨菜:“堆盘炊熟紫玛瑙,入口嚼碎明琉璃。溶溶漾漾甘如饴,但觉馁腹回春熙。”说的正是蕨菜的色香味俱全。蕨菜又叫拳头菜、猫爪、龙头菜,喜生于浅山区向阳地块,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其食用部分是未展开的幼嫩叶芽,经处理的蕨菜口感清香滑润,再拌以佐料,清凉爽口,是难得的上乘酒菜,还可以炒吃,加工成干菜,做馅、腌渍成罐头等。山珍蕨菜是满汉全席九白宴中的一道菜,被称为“山菜之王”,是不可多得的野菜美味。但有研究表明,蕨菜中含有“原蕨苷”,牛羊食用过量会导致死亡,人食用会导致癌症的发病率提高,因此食用蕨菜应注意适量。下图为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将镇设洞村金杯屯,一名妇女在山间采摘蕨菜。

蕨菜炒鲜鱿

蒲公英

《唐本草》:“蒲公草,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对于蒲公英的最初印象,只是那白色的绒毛小球,轻轻一吹就飞舞起来,有一种别样的浪漫。但对于父母那一辈的人而言,蒲公英却是一道很好的美味。

每到春天,总会有人说:“走,去挖婆婆丁!”于是晚饭时,餐桌上就会多了一道蒲公英所烹制的菜肴,或生吃、或炒食、或做汤、或炝拌,虽然略带苦味,但风味独特,作为开春后的第一批鲜菜,让人印象深刻。

蒲公英有着“草药皇后”的美誉,有着清热解毒的功效。在春天选择采摘蒲公英,晒干后用来泡水喝,据说还可以治疗咽炎等顽疾。

紫背菜

紫背菜,别名红凤菜、血皮菜、紫背天葵、观音菜等,是一种药食两用蔬菜。其嫩枝叶做菜,质脆嫩,具有菊科类植物的特殊清香,风味独特。民间认为紫背菜有凉血、去虚火的功效,是一种有益于人类健康保健蔬菜。可炒食、做汤、打火锅,具特殊香味,鲜嫩可口,炒食加腐乳、沙茶酱等佐料,独具风味。但有专家认为紫背菜具有肝毒性,可以导致肝硬化,因此不建议食用。

车前草

车前草也叫车前子,是一种普通野草,在山野路边,到处有它们的踪迹。车前草的幼苗可食。4~5月间采幼嫩苗,沸水轻煮后,凉拌、蘸酱、炒食、做馅、做汤或和面蒸食。口感很细腻,没有什么特别的怪味,但咀嚼起来又会感觉比家常青菜的纤维要粗,有嚼头有韧劲,要多嚼几下才能缓缓下咽。在这多次的咀嚼中,慢慢品味这种还略带野味的绿草清香。

枸杞头

枸杞头为“春野三鲜”之一。枸杞头就是枸杞子的枝叶,春暖花开时节,那枝头便萌发出嫩芽来,这嫩芽就叫枸杞头。“春天吃枸杞头,云可以清火,如北方人吃苣荬菜一样。”这是汪曾祺先生在其作品《故乡的食物》中的说法。

清明节前正是吃枸杞头的最佳时机,这时的枸杞头鲜嫩,味淳,确实是一绝美野蔬。叶子是翠绿的,杆子带点紫色,轻轻用手指折断能沁出汁水来,此时品相最好,口感也最佳,吃起来略带一丝丝回味悠长的清苦,但香美细嫩,十分爽口。若过了清明,苦味愈重,就没什么吃头了。

春日里,一定要吃一次枸杞头。最常见的吃法莫过于清炒,正如宝钗、探春二人向厨房要“油盐炒枸杞芽儿”,半尺长的嫩芽,用油盐大火一炒,枸杞自然的苦味和微微的凉意,碧绿生青,清香爽口。

若嫌还不够原汁原味,那么可以直接凉拌。枸杞头用开水焯过,沥干,堆在白瓷盘中,淋上麻油、酱油、醋,加了胡椒末,最好撒点白糖,去其微微的苦涩,马上就有一股子清香滋味往鼻孔里钻,夹上一口,细细地品品,顿觉齿颊留香。这枸杞头的清芬与鲜嫩,真正有着春天的甘美与馨香,让人在盛世的富贵繁华中,仍能窥得一点春意葱茏的小清新。

马兰头

马兰头,草拦马儿人留客。马兰头是一种常见的野菜,但它的名字来由却颇有几分诗意:传说它一般生在田间地头,马儿贪吃其多汁的嫩叶,总是留在原地不肯挪步,是以名之“马拦头”。也因此特性,后来“马拦头”更是引申出挽留行人之意。古时民谣:“马拦头,拦路生,我为拔之容马行。”袁枚《随园诗话补遗》里记载,汪廷防至上海任官,离任时,村中小童纷纷献上马兰头以赠行,一时传为美谈,有人赋诗:“欲识黎民攀恋意,村童争献马拦头。”

清炒马兰头

马兰头春秋都有,但是清明时节的马兰头最是鲜嫩,虽然略带苦涩气味,不过焯水后,就会清润可口。清代诗人、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介绍了南京人的吃法:“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清代文学家顾景星到南京做官时也说马兰头可包包子:“马兰丹,多泽生。叶如菊而尖长,左右齿各五,花亦如菊而单辦,青色。盐汤勺过,干藏蒸食,又可作馒馅。”

现在南京人常见的食法,是香干马兰头,将马兰头用清水洗净,入开水一焯,挤去涩汁;再拌以细盐、味精、糖、碎香干丁,淋以麻油,凉拌。相传康熙微服私访时,曾在南京吃过这道菜,吃过珍馐百味的皇帝在品尝过香干马兰头之后称赞道:“不图民间有此清香物!”

荠菜

荠菜是最常见的一种野草,又名地菜。荠菜美名远扬,得力于历代好美食的文人。魏晋南北朝时,便有若干《荠赋》问世。宋代的苏东坡和陆放翁,现代的周作人、汪曾祺,前后接力,众口一词为荠菜扬名。陆游曾吟《食荠十韵》,苏轼则有《与徐十二书》:“今日食荠极美……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

虽然如今在江南各处的酒店餐馆中,都能见到荠菜的身影,荠菜饺子、馄饨、包子、春卷……太过常见,以至于让人忘了它曾经也是不可多得的时令鲜蔬。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早春的荠菜,历经了一个冬天的风寒霜打,悄悄地汇集着大地的能量。作为最早报春的时鲜野菜,春寒料峭之时,别的野菜还不见踪影,它就已经在田间地头播撒出成片绿意了。

荠菜的香气浓郁,因此一般都是切碎起香增色,很少有整颗炒食。最常见的当然是荠菜饺子、馄饨,荠菜开水一焯,剁成细末,和鲜肉拌成馅,清新的田野香气和粗犷的肉香,就在此刻握手言和,相得益彰。

每年春天,南京人还有吃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据说是过去,人们因为风吹雨打,头痛病很常见。三月初三,神农路过云梦泽(孝感),见乡民头疼难耐,他找来野鸡蛋和荠菜,煮给人们充饥。当人们吃了以后,头不痛了,“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也延续至今,老南京人也延续了这个习俗。

香椿

如果说这些头头脑脑中,非要选个霸王的话,当属香椿头,原因在于它气味霸道,爱的人如痴如醉,恨的人片叶不沾。

香椿是长寿之树,《庄子·逍遥游》中写道:“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然而正是这看起来古老苍劲的树干中,却年年萌发新的嫩芽,每一叶嫩芽中,都凝聚了一种奇异的芬芳,滋味丰富得就像整个春天。

新鲜香椿头含有一定的亚硝酸盐,吃前需要用沸水烫过。各种吃法中,拌豆腐为上上品。头茬香椿,芽叶未舒,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轻轻烫过,切成碎末,与豆腐同拌,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但普通人更爱的是香椿炒蛋,嫩香椿芽切碎与蛋液和匀,嗤啦一声滑入油锅,立刻成了金黄蓬松的一大朵。香椿香味独特,馨香馥郁;而鸡蛋甘醇,中和了香椿过于强烈的浓郁滋味。二者同食,鲜而不腻,仿佛将春日一口吞入肚。

“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如木质。”吃香椿,定要赶早,一要吃头,二要在谷雨前。香椿的珍贵在于香椿并没有被作为蔬菜广泛种植,产量非常有限。其嫩芽从立春开始可以采摘,到清明前结束。换句话说,香椿的采摘期比龙井还短,所以一旦错过了,那真的是要再等一年!

苜蓿

苜蓿头,苏州人叫它“金花菜”,上海人称“草头”,还有叫它“秧草”的,而在南京,叫着叫着就成了“母鸡头”。苜蓿头学名南苜蓿,好像名字里带个“南”,立马就雅致了。其标志性的外形则是在于点点小黄花和圆润鲜嫩的三片小叶,吃起来有一股清鲜柔美的味道。

过去,苜蓿头其实并不大受欢迎,因为质地易老而“刮油”,要用大量油来配才好吃。但到了如今,人人都只嫌腹内油水太多,故而直到此时,苜蓿头以其非同一般的鲜美,有了出头之日。

南京人吃苜蓿头多是清炒,名曰“生煸苜蓿头”。在田野中,择一些尚未开花的苜蓿嫩茎儿、叶儿,旺火热锅热油,快炒,使之均匀受热,加白酒、白糖,激发出它独一无二的、最纯粹的香甜。此菜碧绿油润,柔软鲜嫩,端上餐桌,便飘着一股原野的清香,在灵魂里蔓延,思绪里流转。轻轻咀嚼,齿颊涌满香甜,久久不去。

在上海,则有名满天下的“草头圈子”。圈子和草头,像是一对灵魂伴侣。圈子不是大肠,而是直肠。最初人们是单独烧制成红烧圈子,但油脂太多,吃起来容易发腻;而草头却正好有“油抹布”之称,其吃油能力非一般菜可比,因此就用草头和大肠一起搭配,这样,草头吸收了大肠的油脂,而大肠又吸进了草头的清香,两者搭配起来大有“洗净铅华,摧刚为柔,清雅脱俗”的感觉,吃起来草有肉感,肉有草香,肥而不腻。

上海人用草头配大肠,而江浙一带,则更喜欢用它来搭配各种江鲜。譬如用秧草烧河豚,是比小葱拌豆腐还要顺理成章的真理。秧草的清新,更能衬出河豚的香腴,即使是春日正当时的鲜嫩竹笋或者茼蒿,也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草头圈子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上海菜。此菜色泽深红间绿,圈子酥烂软熟,肥而不腻。在上海海派菜单里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美食,这道菜上海人最美味的季节正是在草头上市时。

菊花脑

从初春到仲夏的南京,南京人饭桌上少不了的一直是那碗菊花脑鸡蛋汤。南京人吃菊花脑上瘾,盛夏时只要三天不吃菊花脑就要开始骂人了。

菊花脑又叫菊花郎、菊花叶,是南京的特产,别地所无。“菊花脑”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吓人,但这货其实跟“脑”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跟“豆腐脑”那个细滑白嫩的意思更是八竿子打不着,它就是一种长得像菊花叶子的野菜,聂凤乔特在《蔬菜斋随笔》中称菊花脑为“全世界栽培面积最小的蔬菜。”对于南京人,菊花脑有着独特的意味,当地俗话说“南京人,求不老,不吃鱼肉爱吃草,枸杞芦蒿菊花脑”。

菊花脑可凉拌可清炒,最佳的做法是菊花脑蛋汤。菊花脑那嫩绿的茎叶,氽入滚水,似一锅翡翠,一潭碧水,再飘上些嫩黄的蛋花,喝上一口,一股奇特的清凉便从舌尖上蔓延开来,一直浸润到心里,既可以清热凉血,又可以调开中胃。细滑中微带一点苦意,却又被那独特的芳香覆盖,刹那间有如月夜闻笛、雪中访梅,在舌尖上反复叠映回味无穷……

菊花脑也可以炒食、凉拌、制馅。高明的主妇将猪肉包裹在菊花脑叶里,蘸上面糊油炸,猪肉鲜嫩,菊香浓郁。或者与春笋混炒,便成了绿白相映、鲜透齿颊的美食,小品一口,就是整个春天的清新气息。

野艾蒿

野艾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春季采食嫩叶,夏秋季采叶入药。嫩叶焯熟后凉拌,或做成艾叶茶、艾叶汤或艾叶粥。在庆元、景宁一带,在清明时节,农家主妇们常采摘鲜嫩艾草捣烂后,加糯米浆包清明粿,还有一些人将野艾蒿制作成“艾米果”、“艾叶饺子”、“艾蒿糕”、“艾叶糍粑”等等。

苦菜

药名叫败酱草,异名女郎花、鹿肠马草,因其叶似蛇形,山东也叫蛇虫苗。《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味感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嫩香,营养丰富,可炒食或凉拌。凉拌时先将苦菜择好洗净,过水轻焯控干晾凉,姜蒜切末,加入盐、鸡精、香油、白糖、米醋、辣椒油少许,搅拌均匀后装盘即可。

苦菜尤其是在山坡草地等地方更为多见。但是这种山野路旁的野草,却是一味极具药用价值的药材。苦菜在大别山区又名将军菜,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为打破敌人封锁、包围。后来南征北战,战士成了将军,却还忘不了大别山中的野菜,因此大别山人民就把这种山里最多,将军们念念不忘的苦菜叫做将军菜!

地木耳

别名地皮菜、地软、地踏菜等,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一般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暗黑色,有点象泡软的黑木耳。中医学认为地木耳性味平和,有滋补益气功效,常作汤菜食用,鲜香味醇。

鱼腥草

又名折耳根、截儿根,客家话称之狗贴耳,名见《名医别录》:“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在云南、贵州以及四川一带,鱼腥草是一种很受欢迎的蔬菜。主要食其根茎,将其洗净切段后凉拌。鱼腥草的叶子也可用于炒食或者煲汤。初食此物,往往以为腥臭欲呕,但一旦习惯,就会迷恋上它的味道。

图为野生鱼腥草露出地面的叶片

野生鱼腥草高清图片

凉拌折耳根起源于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区,是一道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西南民间菜。多年来,老幼皆喜食用。制作原料主要为新鲜折耳根。此菜脆嫩爽口,香酸麻辣,富有折耳根特有的芳香,细细咀嚼,越嚼越香。

野芹芹

野芹菜又名水芹,是一种生长在池沼边、河边和水田里的水生蔬菜。幼苗、嫩叶味道鲜美,自古即作为野菜食用。《吕氏春秋·本味》曰:“菜之美者,云梦之芹。”这里所说的就是水芹。其味道鲜美、口感脆嫩,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类,其中以钙、磷、铁等含量较高,经常食用该水芹菜具有清洁人的血液,降低人的血压和血脂等功效,所以说水芹菜既是食用又是药用的高档无公害草本蔬菜。

青翠欲滴的野芹菜

清炒,涮锅,凉拌,野芹菜具有鲜嫩无敌,无比清甜的口感,吃过一次终身难忘!

栌兰

栌兰又名波世兰、红芍药、申时花、土人参等,为马齿苋科,是直立草本植物,其重要特征是绿叶,绿茎。栌兰除了具有观赏性外,还有药用,食用等多种价值。栌兰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根、叶均可食用,并具滋补强壮作用。茎叶粗壮、脆嫩、青绿,内含高钾、低钠,是不可多得的保健佳蔬。它既可做汤或炒食,也可与鸡、鱼、肉混合做汤菜食用。本文由厨影美食编辑整理,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4006677657.com/lzsp/lzsp/15958.html

------分隔线----------------------------